产品中心
物业 撤退潮 席卷全国:当龙湖、中海们转身离去业主们该何去何从?
2025 年的夏天,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全国多个小区悄然上演。重庆恒森亲水台的业主们站在小区公告栏前,看着龙湖智创生活的撤场通知,指尖划过 无法在现有费用标准下维持服务质量 的字眼,突然意识到:那个曾被视为 小区名片 的金牌物业,真的要离开了。
这场始于重庆的物业撤离,正以惊人的速度蔓延。从杭州的高端住宅到上海的老旧小区,从龙湖、中海等头部企业到区域性中小型物业,一场规模空前的 撤退潮 正在改写中国社区的生态版图。当我们拨开层层公告的文字迷雾,看到的不仅是企业的无奈抉择,更是千万家庭关于 家 的生存困境。
巨头转身:揭开物业撤退的线 日,重庆龙湖智创生活的公告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,在全国业主群里激起千层浪。这家以服务著称的头部企业坦言:业主期望的单价没办法实现现场品质的保证。简单一句话,道尽了当下物业行业的生存悖论 —— 业主想要 五星级服务,却只愿支付 经济型价格。
在长沙融创会展上东城,融创服务的撤离公告更显沉重。持续亏损 四个字被加粗标注,背后是近 2000 户业主中,有超过三成长期拖欠物业费的现实。物业工作人员私下透露:我们连保洁阿姨的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,电梯维护费更是欠了半年,再不撤场就要集体罢工了。
中海物业在双创之星小区的遭遇,则暴露了新小区的典型困境。这个入住率仅 40% 的新建小区,物业费累计欠费达 59.59 万元。更棘手的是,开发商遗留的房屋的品质问题让业主把怨气都撒在物业身上。业主说 房子漏水都没人修,凭什么交物业费 ,可房屋保修是开发商的责任啊! 物业经理在业主大会上的辩解显得苍白无力。
金碧物业在岳阳的撤场公告中写下的 迫于无奈,或许是整个行业的集体心声。当一家公司需要持续垫付水电费来维持小区运转,当保洁频次从每日两次减到每周一次,当电梯维修从 24 小时响应 变成 等凑够钱再说,撤退反而成了对业主最后的负责。
西安某小区的物业撤离,像一部纪录片展现了社区生态的崩坏过程。从最初的垃圾清运不及时,到后来的路灯半数熄灭,再到最后门禁系统完全瘫痪,仅仅用了三个月。业主李女士拍的视频里,单元门口堆着七八个垃圾桶,馊臭味隔着屏幕都能闻到,最可怕的是下雨天,污水流到电梯里,我们都不敢让孩子单独下楼。
这种困境在不同小区有着相似的演绎。重庆龙兴未来城市小区的金科物业撤离后,业主们才发现小区的水泵早就该更换了,结果连续三天停水;杭州某社区物业撤场导致监控系统停用,一周内发生三起电动车被盗事件;上海某老小区因为无人管理,消防通道被私家车堵死,居民们睡在易燃品堆积的楼道旁,如同住在定时炸弹上。
支持物业的业主认为:70% 的人缴费养 30% 的 白嫖党 ,换谁都做不下去。我家楼下的张阿姨,三年没交过物业费,还天天投诉物业服务不好。
质疑物业的业主则反驳:不是不交钱,是交了钱没服务。我家漏水反映了 17 次,物业每次都说 会处理 ,结果半年过去了还是滴水。这种服务,谁愿意当冤大头?
更复杂的情况出现在业委会与物业的博弈中。重庆恒春凤凰城的业主告诉我们,业委会与金科物业的谈判陷入僵局,一方坚持要降物业费,一方说 降价就只能降服务,最终业主们分成两派,有人在小区拉横幅 支持降费,有人则组织 挽留物业 签名活动。
物业撤退潮的背后,是始于去年的物业费 降价潮 的连锁反应。中物研协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4 年全国超 100 个小区下调物业费,平均降幅 20%-35%,部分小区甚至腰斩。西安某小区从每平方米 2.2 元降到 1.5 元,表面看业主得了实惠,却不知这埋下了更大的隐患。
我们算了一笔明白账:以一个 10 万平方米的小区为例,每平方米降 0.5 元,意味着每年减少 60 万元收入。这笔钱相当于:
在重庆恒春凤凰城,物业费降到每平方米 1 元后,物业首先砍掉的是绿化维护,原本每周两次的草坪修剪变成每月一次;接着是安保人员,从 24 小时三班倒改成两班倒;最后连垃圾清运都从日产日清变成了 看情况。业主王大爷说:以前下楼能闻到桂花香,现在只能看到杂草堆,这钱省得真不值。
更隐蔽的影响在设施维护上。西安某小区降价后,物业把电梯年检从 每年一次 改成 两年一次,直到某次电梯突然下坠,业主们才发现钢丝绳早已磨损严重。这种 以安全换降价 的做法,正在全国许多小区悄然发生。
行业专家指出:物业费不是商品,不能简单用降价来竞争。它更像社区的 血液 ,一旦长期供血不足,整个社区就会逐渐坏死。 当我们在为每平方米省了几毛钱欢呼时,可能正在透支家园的未来。
物业撤场后的小区,往往陷入 无政府状态 的混乱。杭州某小区在物业撤离后,业主们尝试自治,却很快发现现实的骨感:
自荐担任业委会主任的张先生,三个月内收到 27 次投诉,从 垃圾桶摆错位置 到 邻居养的狗叫太吵
业主们对保洁费标准争执不下,有人觉得每月 50 元太贵,有人坚持 一分钱一分货
最棘手的是电梯维修,需要每户分摊 800 元,三层住户说 我们不用电梯凭什么交钱
在成都某小区,业主们创造了 阶梯物业费 模式:基础服务 1.8 元 / 平方米,增值服务(如代收快递、上门维修)按需付费。实施一年后,缴费率从 65% 提升到 92%,物业不仅扭亏为盈,还增设了老年活动中心。
上海某小区则建立了 物业开放日 制度,每月让业主代表审核收支明细,从保洁用品采购价到人员工资表,全部公开透明。这种信任机制让缴费率稳定在 95% 以上。
:物业费不是越低越好,而是要 物有所值。可以借鉴西安的分级标准,明确一级服务该有哪些内容,让业主清楚 钱花在了哪里沟通机制的重建
:定期召开业主大会,建立物业、业主、业委会三方沟通群,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责任边界的厘清
:明确开发商、物业、业主的权责范围,避免 房屋漏水找物业 这类错位追责多元共治的探索
当我们回望这场席卷全国的物业撤退潮,看到的不仅是行业的阵痛,更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跨越的门槛。从福利分房时代的 单位管理,到商品房时代的 物业托管,再到未来可能的 多元共治,社区形态的变迁始终反映着社会的进步。
一位经历过物业撤场又重新步入正轨的业主写道:那段混乱的日子教会我们,好的家园不是别人给的,而是大家一起挣来的。它需要有人愿意为公共事务操心,需要有人懂得妥协让步,更需要所有人明白:我们是邻居,不是对手。
物业撤退潮或许是一面镜子,照见了我们在公共生活中的短板。当我们在业主群里为几毛钱的物业费争论不休时,是否忘了那个最朴素的道理 —— 家不仅是四堵墙,更是墙内的温度与守望。
未来的社区会怎样?可能没标准答案,但能确定的是:它不会凭空出现,而要求我们每一个人放下偏见,拿起责任,一同搭建。毕竟,对于千万家庭来说,物业可以撤离,但生活还要继续,家园仍需守护。